(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13日電)隨著科技的進步,導航系統也運用在外科手術。嘉義1名婦女因罹患腦下垂體腫瘤,壓迫到視神經,經醫師以導航系統搭配內視鏡,從鼻腔進入切除腫瘤,患者臉上完全不留疤痕。
嘉義基督教醫院今天表示,嘉義縣40歲洪姓婦女,近幾個月來總覺得視力糢糊、很容易疲倦,因此到嘉基醫院眼科檢查。眼科醫師懷疑她視神經出了問題,轉至神經外科。
經嘉基神經外科主任陳世翰檢查後,發現有1顆長2.7公分、寬1.5公分的腦下垂體腫瘤,已經壓迫到視神經,是造成患者視力糢糊的主因。
由於腦下垂體接近蝶竇(鼻竇深處)位置,於是醫療團隊結合鼻竇內視鏡手術及腦部腫瘤切除手術,以導航系統精準判斷腫瘤位置與大小,從鼻腔進入切除腫瘤。患者在手術後,不僅臉上看不到疤痕,術後風險更降至最低。
嘉基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威雄表示,過去腦下垂體腫瘤切除手術,醫師會依照人體頭顱結構,將頭蓋骨掀開後,再將大腦翻移,才能到達位於頭部正中央的腦下垂體,然後進行手術。
在導航系統加入後,由熟悉鼻腔構造的耳鼻喉科醫師搭配內視鏡,從鼻腔進入蝶竇位置,將蝶竇與腦下垂體中間的骨頭切開後,再由神經外科醫師切除腫瘤;等到腫瘤切除乾淨後,再由耳鼻喉科醫師將缺口修補完整,手術即告完成。
陳世翰則指出,腦下垂體腫瘤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腫瘤兩種。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的患者,會因荷爾蒙分泌異常,造成巨人症、肢端肥大症或庫欣氏症候群(水牛肩、月亮臉)等症狀。
至於非功能性腦下垂體腫瘤,雖然不會造成荷爾蒙分泌異常,但隨著腫瘤日益長大,會壓迫到視神經,影響到患者的視力;也可能隨著腫瘤變大,壓迫到腦下垂體的後葉,產生尿崩的現象。
黃威雄表示,導航系統如今已廣泛運用在鼻腔手術中,除了鼻竇深處腫瘤切除手術之外,對於鼻竇炎復發的再次手術,更是一大助力,讓手術可以更加安全、更迅速的進行。1000913


